治疗白癜风老专家 http://pf.39.net/bdfyy/zjdy/疑难疾病诊治
医疗工作中,我们会经常遇到一些疑难杂症,病因不明,诊断困难,涉及多个学科,难以用普通的诊疗活动来解决,这个过程对患者本身和其家庭来说,是一个非常痛苦的历程,对医生来说也是个考验和历练的过程,所以如何提高诊治水平,增加疑难疾病的解决能力,是我们临床医生的期盼和愿望。
因此,海峡消化精选了一些诊疗过程中遇到的复杂疾病,呈现给大家,以期能够提高医师对疑难疾病诊治的热情,更好的提高临床水平,为患者服务。
超声内镜结合免疫组化诊断T细胞淋巴瘤一例
一位49岁女性患者,以“腹泻半月”入院。半月前开始解水样便,次数渐增加至20-30次/天,里急后重明显,门诊结肠镜示“结肠多发溃疡性质待定;直肠隆起物性质待定”,以“结肠多发溃疡”收住院。入院查体无明显异常,入院检查白细胞,乳酸脱氢酶升高,肝肾功能等未见异常,肺部、腹膜后、盆腔CT增强:直肠增厚,直肠癌可能,盆腔多发淋巴结增大,两肺多发病变,转移瘤可能,前上纵隔占位,肿大淋巴结?腹膜后多发淋巴结影,电子胃镜也提示食管、胃、十二指肠多发溃疡性质待查。但第一次病理结果只是提示(盲肠、降结肠、直肠)重度粘膜慢性炎。胃镜病理提示(胃体)中度慢性浅表性胃炎。(食管)粘膜慢性炎,鳞状上皮轻度不典型增生。患者入院后予抗感染、止泻、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治疗,腹泻无改善;入院后每日午后发热,体温最高为39.8℃,伴畏冷、寒战.消化内科进行了疑难疾病讨论,胡益群教授,陈建民教授和许鸿志教授仔细审阅病例认为患者病情危重,发展快,急需定性诊断,取得病理尤为重要,后胡益群教授行超声内镜检查发现,患者肠道粘膜下层、固有肌层呈极低回声,较均匀,黏膜全层增厚,累及浆膜,考虑恶性淋巴瘤,行大块活检+免疫组化,术后第三天,患者突发全腹痛,反跳痛,腹部立位平片示膈下游离气体,考虑消化道穿孔,转至胃肠外科,结合术前超声内镜,诊断“小肠淋巴瘤并穿孔可能”,术中见直乙状结肠与小肠粘连,小肠局部增厚水肿并穿孔,行腹腔镜下小肠切除术+结肠穿孔修补术,超声内镜病理+手术病理+免疫组化均提示: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。术后患者仍每日发热,转入血液科,行PET-CT示:符合淋巴瘤,侵犯直肠及双肺多发性转移,纵隔及腹膜后多发淋巴结浸润;胸腔转移。予以“CHOP”方案分次化疗,化疗1程后,患者里急后重感及发热缓解,办理出院嘱短期调养后再次化疗。出院诊断:1.肠病型T细胞淋巴瘤(IV期B组IPI评分:3分,高危组);2.腹腔镜下小肠切除+结肠穿孔修补术后。
肠病相关T细胞淋巴瘤发病率低(占T细胞淋巴瘤1%,医院十年来仅确诊仅1例),多发于男性青年,临床症状非特异,部分患者出现肠穿孔、肠梗阻、消化道出血;较其他淋巴瘤,发热、出血、穿孔更为常见.内镜发现最常见的病变部位为空肠,少数发生于结直肠、胃部,溃疡口周围炎症反应不明显,病变较深,可达肌层甚至浆膜层,故穿孔多见。病理特点为肿瘤细胞呈T细胞表型,误诊原因多为相关T细胞淋巴瘤发病率低;本病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,缺乏特异性检测手段;内镜病理活检确诊率低,可能是淋巴瘤病变位于粘膜下,直到较晚才侵犯粘膜,甚至已肠穿孔时但粘膜仍正常,故早期活检不易取到肿瘤组织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,预后极差;西方国家报道死亡率高达84.0%,生存期中位数4个月;国内报道生存时间约为0.3-24.3个月,中位存活时间约为3个月,1年生存率约30%,2年生存率约22%。
医院消化内科超声内镜组胡益群教授、许鸿志教授团队介绍,通过超声内镜可精确地探查病变的回声特点、起源、层次、体积、边界、周围淋巴结情况等,有效诊断消化道粘膜下病变特征,可为一些疑难疾病提供诊断依据。据医院消化内科统计资料,超声内镜下恶性淋巴瘤的诊断率很高,与病理/免疫组化的符合率更是高达84.7%。如果广泛开展此项技术,将会为我们临床医生诊断肠道疑难疾病提供新的有效手段和方法。
胃镜和结肠镜
病理+免疫组化
超声内镜
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#个上一篇下一篇